白賁
基本解釋
樸素無華的裝飾。《易·賁》:“上九,白賁無咎。” 王弼 注:“處飾之終,飾終反素,故在其質素,不勞文飾而無咎也。” 唐 武則天 《改元光宅赦文》:“宜從白賁之象,以輔黃中之運。” 明 張居正 《賀傅少崖少司寇三品奏最序》:“蓋 孔子 筮而遇白賁之繇,曰舍之,謂其徒白而無采也。” 章炳麟 《與王鳴鶴書》:“其緒言為文辭,竺學而不文,白賁也。”
成語(Idiom):白賁(bái bì)
發音(Pronunciation):bái b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白色的麻衣,比喻清白無辜。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白賁是由“白”和“賁”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白”表示白色,泛指無辜、清白;“賁”是一種麻布,古代用于制作衣物。白賁合在一起,形容一個人清白無辜,沒有任何過錯或罪行。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白賁常用于形容被冤枉或無辜受冤的人,也可以用來表達對某人清白無辜的贊揚。在法律、社會正義等領域,白賁也常被用來表達對冤假錯案的關注和呼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白賁的故事起源于《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相傳,孟子曾經去拜訪荀卿,當時荀卿正在洗澡,孟子等了很久才見到他。后來有人問孟子為什么等了這么久,孟子回答說:“我等了這么久,是因為看到荀卿的麻衣飄動,我以為他是一個清白無辜的人。”從此,白賁就成了形容清白無辜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詞+修飾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被冤枉入獄,是個白賁的無辜者。
2. 盡管經歷了很多磨難,他始終保持著白賁的良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白賁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穿著一件潔白的麻衣,代表他是一個清白無辜的人。這樣的聯想可以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和形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白手起家”、“白雪公主”等,擴大對成語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被同學冤枉了,但是他是白賁的,沒有做錯事情。
2. 初中生:在這個冤假錯案中,有很多白賁的人被錯誤定罪。
3. 高中生:社會需要更多關注白賁的人,幫助他們洗刷冤屈。
4. 大學生:我們應該為白賁的正義呼吁,讓冤假錯案得到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