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畏
成語(Idiom):警畏(jǐng wèi)
發(fā)音(Pronunciation):jǐng wè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警惕而畏懼。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對某種情況或某個人的行為保持警惕,并因此而感到畏懼。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于形容人們對威脅、危險或不確定因素的警覺和畏懼。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警畏”源自《左傳·成公十五年》:“故晉有大夫曰鞅,而公子重耳與之友也。鞅自以為晉之害,欲殺之。公子重耳知之,因為鞅請于齊,鞅以為公子重耳之謀也,遂奔楚。楚人畏之,使為右?guī)煟又囟猿楸憎睘閹煟斓脮x國。”故事中的“警畏”形容了楚國人對公子重耳的警惕和畏懼。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陌生人總是保持警畏的態(tài)度。
2. 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她感到警畏心理加劇。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將“警畏”拆分為“警”和“畏”,可以通過“警惕”和“畏懼”來記憶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相關(guān)故事和文學作品來進一步了解和應(yīng)用成語“警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黑暗的房間里感到警畏。
2. 初中生:面對考試,他們對失敗產(chǎn)生了警畏心理。
3. 高中生:年輕人要時刻保持警畏,不被網(wǎng)絡(luò)詐騙所迷惑。
4. 大學生:在陌生城市里,她對陌生人保持著警畏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