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鴈
基本解釋
亦作“ 白雁 ”。候鳥。體色純白,似雁而小。古時多用作贄禮。《左傳·哀公七年》:“ 曹 鄙人 公孫權 好弋,獲白鴈,獻之。”《晉書·禮志下》:“其納采、問名、納吉、請期、親迎,皆用白雁、白羊各一頭,酒米各十二斛。” 唐 李白 《幽州胡馬客歌》:“彎弓若轉月,白雁落云端。” 宋 孔平仲 《孔氏談苑·白雁為霜信》:“北方有白鴈,似鴈而小,色白。秋深至則霜降, 河 北人謂之霜信。” 明 夏完淳 《大哀賦》:“拜 蔣侯 為 靈帝 ,弋白雁為國賓。”
成語(Idiom):白鴈
發音(Pronunciation):bái y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或物遷徙或離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白鴈是指白色的大雁。大雁是候鳥,每年秋天南飛,春天北返。白鴈成語比喻人或物的遷徙或離去。它通常用來形容離別之情或遷徙的場景。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人們離別的情感或者描述事物遷徙的場景。比如,可以用來形容學生畢業離開學校,員工辭職離開公司,或者描述動物遷徙的現象等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白鴈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楚辭·離騷》中的一句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句詩中的“白日”和“黃河”都是象征著離別和遷徙,而白鴈正是大雁的一種,大雁的遷徙行為也是一種離別和遷徙的象征。因此,人們將大雁比喻為白鴈,用來形容人或物的遷徙或離去。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白鴈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形容詞“白”和名詞“鴈”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畢業季,學生們紛紛成為白鴈,離開了校園,踏上了新的征程。
2. 隨著公司的倒閉,員工們成了白鴈,紛紛離開了原來的工作崗位。
3. 每年秋天,大雁成群結隊地飛向南方,宛如白鴈歸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白鴈與大雁的遷徙行為聯系起來,想象大雁成群結隊地飛行的場景,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與遷徙和離別相關的成語,例如“別鶴孤鸞”、“離群索居”等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每年冬天,白鴈都會從北方飛到南方過冬。
2. 初中生:暑假結束,我們成了白鴈,離開了家鄉,回到了學校。
3. 高中生:畢業季,同學們成了白鴈,分別去了不同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