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顏色
基本解釋
(1).沒有脂粉顏色。引申為沒有姿色,不漂亮。《史記·匈奴列傳》“過 居延 ,攻 祁連山 ” 唐 司馬貞 索隱引《西河舊事》:“ 匈奴 失二山,乃歌云:‘……失我 燕支山 ,使我嫁婦無顏色。’” 唐 白居易 《長恨歌》:“迴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2).猶無顏,慚愧。 唐 杜甫 《送韋諷上閬州錄事參軍》詩:“操持綱紀地,喜見朱絲直。當令豪奪吏,自此無顏色。”
(3).指天色暗淡。 唐 杜甫 《虎牙行》:“秋風欻吸吹南國,天地慘慘無顏色。”
成語(Idiom):無顏色(wú yán sè)
發音(Pronunciation):wú yán s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沒有色彩,指沒有特定的意義或感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無顏色表示事物沒有明顯的特征或感情,通常用來形容事物平淡無奇,缺乏活力或個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物形象、事物表達等方面,表示缺乏特點或個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無顏色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一文中,原文是“無顏之狀”,意思是沒有顏色的樣子。后來,這個成語逐漸演變成形容事物平淡無奇,缺乏特點或個性的意思。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無顏色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無”和“顏色”兩個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電影太無顏色了,一點兒都不吸引人。
2. 他的演講太無顏色了,聽得人都快睡著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和“色彩”相關的詞語聯想記憶,比如“無顏色”可以理解為沒有鮮艷的顏色,表示缺乏特點或個性。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比如“無味”、“無趣”等,用來豐富詞匯和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5-12歲):這幅畫太無顏色了,我喜歡畫鮮艷的花。
2. 初中生(13-15歲):這本小說太無顏色了,沒有引起我的興趣。
3. 高中生(16-18歲):這個演講太無顏色了,沒有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4. 大學生(19-22歲):這個設計太無顏色了,缺乏創新和個性。
5. 成年人(23歲及以上):這個產品太無顏色了,沒有與眾不同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