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質爛柯
基本解釋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上:“ 信安郡 石室山 , 晉 時 王質 伐木,至,見童子數人棊而歌。 質 因聽之。童子以一物與 質 ,如棗核。 質 含之,不覺飢。俄頃,童子謂曰:‘何不去?’ 質 起,視斧柯盡爛。既歸,無復時人。”后喻山中方數日,世上已千年。亦用為醉心棋藝的典實。《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仙家每每好此,所以有 王質 爛柯之説。”
成語(Idiom):王質爛柯(wáng zhì làn kē)
發音(Pronunciation):wáng zhì làn kē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品德敗壞,無法挽回。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王質爛柯是由“王質”和“爛柯”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其中,“王質”指的是古代傳說中的王質,他是一個善良而聰明的人,但因為不幸與壞人結交,最終被壞人敗壞了品德;“爛柯”指的是柯樹的果實爛熟后的樣子。將兩者結合起來,形成了“王質爛柯”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一個本來有潛力或優秀的人,因為與壞人交往或受壞人影響,最終敗壞了自己的品德。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一般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品德敗壞,無法挽回。可以用于描述某個人在道德或行為上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已經沒有任何挽回的余地。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莊子·天運》記載了王質爛柯的故事。相傳王質是一個聰明而善良的人,但他不幸結交了一個壞人,最終被壞人敗壞了自己的品德。這個故事通過“王質爛柯”這個成語傳揚開來,用來告誡人們要慎重選擇交友,避免受壞人的影響。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部分為“王質爛柯”,其中“王質”為人名,表示一個本來有潛力或優秀的人;“爛柯”表示爛熟的柯樹果實,暗喻敗壞了的品德。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原本是個很有前途的年輕人,可惜最后成了一個王質爛柯。
2. 這個公司的創始人因為貪污腐敗,最終也成了一個王質爛柯。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王質爛柯”與王質的故事聯系起來,形象地理解成語的含義。同時,可以將“王質爛柯”與品德敗壞、無法挽回等詞語聯系起來,形成記憶聯想。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成語,如“敗壞人心”、“敗壞風氣”等,以豐富自己的成語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8歲):他原本是個好學生,可惜最后變成了一個王質爛柯。
初中生(14歲):這個明星因為吸毒而成了一個王質爛柯。
高中生(17歲):他本來是個很有潛力的運動員,可惜最后卻成了一個王質爛柯。
大學生(20歲):這個政治家因為貪污腐敗,最終也成了一個王質爛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