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照
基本解釋
執照,憑證。 明 沉德符 《野獲編·戶部·西北水利》:“宜咨撫臣,開諭軍民,自備工本,官給印照,俾永為己業。”《上海小刀會起義史料匯編·咸豐三年十二月丙申發出“上諭”一》:“城內接應之人又被搜殺,賊匪又得印照,可以影射。”
成語(Idiom):印照
發音(Pronunciation):yìn zhà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照亮、照射。比喻言論或行動對人有示范或啟發作用。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印照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印”是指照射、映照,“照”是指照亮、照射。它的含義是指言論或行動對人有示范或啟發作用,類似于照亮人們的心靈,給人以啟示。通常用于形容某種言行具有深遠的影響力,能夠引導他人的思考和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印照常用于描述某種言論、行動、思想或理念對人們產生的積極影響。可以用來形容一位領導者的言行給下屬帶來的啟示,也可以用來形容一位導師的教誨對學生的影響。此外,印照也可以用來形容一些優秀的作品或思想對社會的影響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印照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論語·述而》一章中,是孔子對于學習的一種理念的表述。他說:“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君子篤于仁,而不可宣于言;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是說,君子通過文學來結交朋友,通過朋友來輔助自己修養仁德。君子對于仁德的追求是篤定的,但不需要張揚于言辭之間。只有在有余力的時候,才會去學習文化知識。這句話給后世的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啟示,成為了印照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印照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動詞“印”和名詞“照”組成。其中,“印”是動詞,表示照射、映照的意思;“照”是名詞,表示照亮、照射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言行印照著我們,讓我們受益匪淺。
2. 這本書中的智慧印照了我的內心,讓我對生活有了新的認識。
3. 這位導師的指導印照著我,讓我在學術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印照”與照相機的功能聯系起來進行記憶。照相機可以通過鏡頭將景物照射到膠片上,印下來保存。同樣地,印照這個成語可以理解為某種言行或思想照射到他人心靈中,產生深遠的影響。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印照相關的成語,如“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等,深入了解這些成語的含義和用法,豐富自己的詞匯量和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的教育印照著我們,讓我們變得更加懂事。
2. 初中生:這位作家的作品給我帶來了很多啟示,真是印照我一把。
3. 高中生:這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印照著整個學術界,引領了新的研究方向。
4. 大學生:這位企業家的成功經驗印照著我,讓我對創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