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燥唇乾
基本解釋
亦作“ 口乾舌燥 ”。亦作“ 口乾舌焦 ”。形容口渴、焦灼或說話過多。《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一·善哉行》:“來日大難,口燥唇乾。今日相樂,皆當喜歡。” 葉圣陶 《未厭集·小病》:“差不多一切的焦躁和亂想都會集中到這上頭去。于是口干舌燥,頭里岑岑地作響。” 柯巖 《東方的明珠》:“那時,是她和她一起制定計劃,一起講課,真是講得口干舌燥,磨破了嘴皮。” 袁靜 《伏虎記》第二回:“指導員跟他平心靜氣地講道理,講得口干舌焦。”
成語(Idiom):口燥唇乾 (kǒu zào chún gān)
發音(Pronunciation):kǒu zào chún g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嘴巴干燥,唇皮干裂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形容口渴得不得了,嘴巴干燥到唇皮裂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用于形容口渴得難以忍受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源自宋代文學家蘇東坡的《黃州寒食偶書》。故事中,蘇東坡在黃州時因為嚴重的口渴而無法入睡,他形容自己的嘴巴“口燥唇干”,生動地描繪了他的痛苦。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口燥 (kǒu zào) 表示嘴巴干燥,唇乾 (chún gān) 表示唇皮干裂。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外面的天氣太熱了,我走了一段路口燥唇乾。
2. 班里沒有飲水機,同學們上課時常常口燥唇乾。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到一個人在炎熱的夏天走在沙漠中,嘴巴因為口渴而干燥裂開的情景,幫助記憶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形容口渴的成語,如“喉嚨發干”、“口干舌燥”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操場上跑了好幾圈,跑得我口燥唇乾。
2. 初中生:考試前我緊張得口燥唇乾,一直喝水也解渴不了。
3. 高中生:夏天的陽光太烈了,我在外面走了一段路口燥唇乾,只好找個地方喝水解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