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剩
基本解釋
見“ 出剩 ”。
亦作“ 出賸 ”。舊時百姓向官府納糧,超出規定多交一定數量,稱為出剩。名為防備損耗,實是加重剝削。《宣和遺事》后集:“比來州縣受納租稅,務加概量,以規出剩,可令禁止。”《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歷七年》:“ 江西 諸路州軍體例,百姓納米一石,出剩一斗,往往有聚歛之臣,加耗之外,更要一斗。” 清 姚瑩 《寸陰叢錄·賦稅加耗》:“國家錢糧加耗,其來已久,往時謂之出賸,猶今關榷之稱盈餘也。”
成語(Idiom):出剩 (chū shèng)
發音(Pronunciation):chū shè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剩余的東西被取出來或露出來。形容剩余的數量很少或已經沒有了。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出剩是一個形容剩余數量很少或已經沒有了的成語。它通常用來形容某種物品或資源已經被使用得很少或已經完全消耗殆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出剩這個成語可以用于各種場景,例如描述一個食物被吃得幾乎沒有剩下來,或者形容某種資源被過度使用而已經所剩無幾。它也可以用來形容某種能力或才華已經被充分發揮出來,沒有剩余的余地了。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出剩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在古代有一個富商,他經營了很多年,積累了大量的財富。有一天,他決定將自己的財富分給窮人。他把所有的財富都拿出來,分給了窮人們,最后只剩下一點點錢。這就是“出剩”的由來,形容剩余的東西被取出來或露出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出剩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出”表示取出來,露出來,“剩”表示剩余的東西。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頓飯吃得真好,一點都不出剩。
2. 這個項目的資金已經出剩了,需要再籌集一些資源。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出剩”相關的情境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盤子里的食物被吃得只剩下一點點,或者想象一個箱子里的物品被取出來,只剩下一點點。這樣的情景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想進一步學習有關成語的知識,可以查閱成語詞典或相關的學習資料。此外,還可以通過閱讀古代文學作品、了解中國文化和歷史來深入了解成語的使用和背后的故事。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吃完晚飯后,碗里一粒米都沒有出剩。
2. 初中生(13-15歲):這本書我看了好幾遍了,每次都沒有一句話出剩。
3. 高中生(16-18歲):這個項目的資金已經出剩了,我們需要尋找其他的資金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