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屧
成語(Idiom):梵屧
發音(Pronunciation):fàn zh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高而窄的鞋子,比喻心胸狹窄、見識短淺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梵屧出自《莊子·外物》:“鮑叔有梵屧之志。”梵屧是一種古代高而窄的鞋子,形狀狹長,不適合行走。成語中的梵屧比喻心胸狹窄,眼界短淺,不能容納廣泛的知識和觀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梵屧一詞多用于形容那些思想狹隘,不愿接受新事物,對他人意見不容置疑的人。可以用于諷刺、批評這類人的心胸狹窄,對外界知識和觀點不開放的態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梵屧一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莊子的《外物》一章。故事中描述了一個人名叫鮑叔的人,他心胸狹隘,像梵屧一樣不能容納更多的東西。這個故事成了后來形成成語梵屧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字組成,梵和屧。梵屧的結構簡潔明了,容易理解和記憶。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個梵屧,不肯接受別人的意見。
2. 這個人的眼界太短淺了,真是個梵屧。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梵屧的形狀與心胸狹窄的人進行類比,形象地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同時,可以聯想莊子的故事,通過故事情節來記憶成語的來源。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除了了解梵屧的含義和用法外,還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心胸狹窄、見識短淺等,以豐富自己的詞匯和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個梵屧,總是不肯聽別人的建議。
2. 初中生:這個同學的見識太短淺了,真是個梵屧。
3. 高中生:那個人思想狹隘,真是個梵屧。
4. 大學生:他對新事物總是抱有偏見,真是個梵屧。
5. 成年人:不要成為一個梵屧,要保持開放的心態,接納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