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禮
基本解釋
學習禮儀。《儀禮·士相見禮》:“賓對曰:‘某不以摯,不敢見。’主人對曰:‘某不足以習禮,敢固辭。’” 三國 魏 曹植 《洛神賦》:“嗟佳人之信脩,羌習禮而明詩。” 唐 蘇鶚 《蘇氏演義》卷上:“造士者,成士也。能習禮而成其士也。” 清 吳榮光 《<吾學錄>凡例》:“先師廟祭器、祭品、樂器、樂章,視他廟特加詳載,俾習禮者得所攷據焉。”
成語(Idiom):習禮(xí lǐ)
發音(Pronunciation):xí l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們習慣于遵守禮儀和規范,尊重他人,注重禮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習禮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習,意為習慣、學習;禮,指禮儀、規范。習禮意味著人們通過學習和習慣,遵守社會禮儀和規范,表現出對他人的尊重和注重禮貌。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習禮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有教養、懂禮貌,能夠遵守社會規范和尊重他人的行為。它可以用于夸獎一個人的品德和修養,也可以用來提醒他人要注重禮貌和遵守規則。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習禮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中,是孔子提倡的一種修養方式。孔子認為,習禮可以使人們養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從而使社會更加和諧。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習禮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動詞“習”和名詞“禮”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習禮有道,無論在家里還是外面,都非常有禮貌。
2. 這個學生習禮有方,老師和同學都非常喜歡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習慣遵守規范和禮儀的場景,例如一個人在學習和實踐社交禮儀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習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習禮相關的其他成語和詞語,例如“尊敬”、“謙虛”、“禮貌”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應該習禮,對老師要有禮貌。
2. 初中生:學生要習禮,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
3. 高中生:作為學生代表,我要習禮,代表全校同學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