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買司
基本解釋
官署名。 宋 初置,為宮廷采購貨物的機構。 宋 吳自牧 《夢粱錄·六院四轄》:“雜買務、雜賣場,在榷貨務內。 唐 制謂之‘宮市’, 宋 初為‘市買司’。 太平興國 年,方更名雜買務。奉禁中買賣,而平其直。”
成語(Idiom):市買司
發音(Pronunciation):shì mǎi s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市場買賣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從事市場買賣的人,特指商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商人、市場從業者,也可用于形容善于交際、擅長買賣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漢書·藝文志》中有記載:“市買司,商之官也,謂之商人。”意思是商人是負責買賣的官員。后來,這個詞語逐漸演變為指商人本身。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個市買司,生意做得很大。
2. 這個市場里的市買司都很會做生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市買司"拆分成"市場"、"買賣"和"人"三個部分,聯想到商人在市場上進行買賣的形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商人、市場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商海"、"市井"、"買賣"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我爸爸是個市買司,每天都去市場買東西。
2. 初中生(13-15歲):市買司要善于交際,才能在市場上做好生意。
3. 高中生(16-18歲):市買司需要具備市場分析和預測的能力,才能把握商機。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市買司在市場競爭激烈的時代需要不斷學習和創新,才能保持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