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會
基本解釋
(1).官名。《周禮》天官之屬,主管財政經濟,及對群官政績的考察。 北周 仿《周禮》官制,其天官府亦置司會中大夫。參閱《周禮·天官·司會》、 王仲犖 《北周六典》卷二。后世用為度支或倉部的別稱。 唐 皎然 《九日同盧使君幼平吳興郊外送李司倉赴選》詩:“幾日登司會,揚才盛五都。” 宋 司馬光 《知人論》:“豐衣食,衍貨財,通有無,紆滯積,此司會之職也。”
(2).掌管財務;擔任度支職務。 唐 白居易 《張平叔可戶部侍郎判度支制》:“計能析秋毫,吏畏如夏日。司會逾月,綱條甚張。”
成語(Idiom):司會(sī huì)
發音(Pronunciation):sī hu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主持會議或活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司會是指擔任會議或活動的主持人,負責組織、協調和引導會議的進行。司會需要掌握一定的主持能力和溝通技巧,以確保會議或活動的順利進行。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司會常見于各類會議、慶典、晚會、演講等場合。司會的任務包括宣布議程、介紹嘉賓、主持討論、引導互動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司會一詞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的《梁書·王世充傳》中,原意為“主持會議”。后來逐漸演變為指擔任主持人的意思。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司會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動詞“司”和賓語“會”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會議上擔任司會,精彩地主持了整個會議。
2. 這位司會的主持人能夠熟練地掌控現場氣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
1. 將“司會”拆分為“司”和“會”兩個字,可以聯想到主持人負責“司令”和“會議”。
2. 想象自己站在舞臺上擔任主持人,引導著整個會議的進行,加深對“司會”的理解和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主持相關的成語,如“主持人”、“掌舵”等,以豐富對主持活動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想當一位司會,幫助老師組織班級會議。
2. 初中生:作為班級司會,我要確保大家按時參加班會。
3. 高中生:我在學校的開放日活動中擔任司會,向來賓介紹學校的特色。
4. 大學生:我參加了一場學術研討會,擔任司會,引導與會者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