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寢
基本解釋
(1).古代天子、諸侯常居治事的正室。亦泛指居屋的正室。《魏書·高祖紀上》:“十有一月乙卯,依古六寢,權制三室,以 安昌殿 為內寢, 皇信堂 為中寢,四下為外寢。”《新唐書·馬璘傳》:“詔毀 璘 中寢及宦人 劉忠翼 第。”
(2).睡到一半;睡夢之中。 南朝 齊 謝朓 《思歸賦》:“忽中寢而念厲,魂申旦而九移。”
(3).指午睡。 唐 李頻 《長安書情投知己》詩:“幽齋中寢覺,珍木正陰圓。”
(4).猶中止。 唐 劉餗 《隋唐嘉話》卷中:“帝深納其言,事遂中寢。” 宋 錢易 《南部新書》丁:“﹝ 唐 ﹞ 大中 中, 于琮 選尚 永福公主 ,忽中寢。” 章炳麟 《鄒容傳》:“ 鏡如 慙,事中寢。”
成語(Idiom):中寢
發音(Pronunciation):zhōng qǐ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不過分放縱也不過分苛求。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中寢是由“中”和“寢”兩個字組成的成語。中指中間、中庸,寢指休息、睡覺。中寢的意思是在生活中保持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不過分放縱也不過分苛求。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中寢多用于形容一個人的生活態度和修養,表示他能夠保持內心的平靜和穩定,不被外界的誘惑和困擾所動搖。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中寢一詞最早出現在《禮記·中庸》一書中,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所言。曾子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這段話表達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即在各種情況下保持平衡和穩定。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中寢的結構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形容詞“中”和動詞“寢”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生活態度一直保持中寢,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能夠冷靜應對。
2. 在工作中,我們要時刻保持中寢的心態,不被外界的壓力和誘惑所左右。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中寢的發音“zhōng qǐn”與“中心”相聯想,中心代表平衡和穩定,有助于記憶中寢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中庸之道的思想,如《中庸》一書以及孔子的思想。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喜歡中寢的同學,他們不會過分玩耍也不會過分學習。
2. 初中生:作為學生,我們應該在學習和娛樂之間保持中寢,不偏廢任何一方。
3. 高中生:面對升學壓力,我們要保持中寢的心態,不過分焦慮也不過分懈怠。
4. 大學生:大學生活中,我們要學會中寢,不過分追求物質享受也不過分沉迷于娛樂。
5. 成年人:工作中,我們要保持中寢的心態,不被工作壓力和競爭所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