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亡
基本解釋
(1).指亡國的孑遺。 唐 韓愈 《曹成王碑》:“先王討 蔡 ,實取 沔 蘄 安 黃 ,寄惠未亡。”
(2).舊指婦女的丈夫死后,喪服未滿之時。 唐 白居易 《判得辛氏夫遇盜而死遂求殺盜者而為之妻或責其失貞行之節不伏》:“況居喪未卒,改適無文。茍失節於未亡,雖復仇而何有?”
(3).見“ 未亡人 ”。
成語(Idiom):未亡(wèi wáng)
發音(Pronunciation):wèi wá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尚未死亡或滅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表示尚未消亡或喪失,仍有希望或機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尚未完全失敗、滅亡或失去希望的情況,也可以用于表達未來的希望或潛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項羽本紀》中有一則故事。漢朝初年,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劉邦的部隊曾多次被項羽擊敗,士兵們士氣低落,有人建議劉邦撤退,但他卻說:“我未亡!”意思是雖然失敗了,但我還沒有完全失敗,還有機會翻盤。最終,劉邦憑借堅持不懈的努力,最終戰勝了項羽,建立了漢朝。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由“未”和“亡”兩個字組成,其中“未”表示否定,是否定了“亡”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盡管遭受了重大損失,但我們未亡,還有機會重新崛起。
2. 即使遇到困難,也要堅持下去,因為我們未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劉邦與項羽的故事,想象劉邦在失敗的時候堅定地說出“我未亡!”的場景,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未亡”相關的成語,例如“未卜先知”、“未雨綢繆”等,拓寬對于未來和預測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雖然考試沒考好,但我未亡,還可以努力提高成績。
2. 初中生(13-15歲):盡管球隊在比賽中輸了一場,但我們未亡,還有機會奪冠。
3. 高中生(16-18歲):即使面對挫折,我們也要堅持下去,因為我們未亡,還有未來。
4. 大學生(19-22歲):雖然創業初期遇到了很多困難,但我們未亡,還有很多機會成功。
希望以上的學習指南能夠幫助您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未亡”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