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羊
基本解釋
將羊殺死后,不煺毛,不剝皮,只把五臟取出,將五香鹽料放進肚里,風干,叫做“風羊”。《紅樓夢》第五三回:“家湯羊二十個,家風羊二十個。”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十二月·皇都品匯》:“熊掌駝峰,麋尾酪酥槌乳餅;野貓山雉,地貍蝦醢雜風羊。”
成語(Idiom):風羊
發音(Pronunciation):fēng yá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風吹過的山羊,比喻容易受人影響、沒有主見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風羊”由兩個字組成,分別是“風”和“羊”。風是大自然中的一種自然現象,能夠吹動樹木、吹散云霧。而羊是一種溫順的動物,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因此,“風羊”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一個人容易受他人的影響,沒有自己的主見,缺乏獨立思考的特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某人容易被他人左右、沒有主見的情況。可以用來評價一個人在決策或行動中缺乏獨立思考和判斷力,容易隨波逐流,沒有自己的主張。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風羊”最早出現在《晉書·王導傳》中的一則故事。故事中,王導在接受王敦的邀請時,向他請教怎樣處理朝廷的事務。王敦回答說:“朝廷之事,風來則動,風去則止,如同風吹羊毛,羊隨風動。”這個故事中的“風羊”成語,后來被用來形容一個人容易受他人影響、沒有自己獨立思考的特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部分為“風羊”,形容詞+名詞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個風羊,別人說什么他就做什么。
2. 這個人沒有自己的主見,總是像風羊一樣,容易被他人左右。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羊在風中搖擺的形象,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可以想象一個沒有主見的人像風中的羊一樣,隨著風的方向而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風羊”相關的成語,如“隨波逐流”、“沒有主見”、“缺乏獨立思考”等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是個風羊,上課時總是跟著別人做壞事。
初中生:她是個風羊,看到別人流行什么,就會跟風買同樣的東西。
高中生:這個學生沒有自己的主見,總是像風羊一樣,隨波逐流。
大學生:他是個風羊,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總是跟著別人的意見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