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廨田
基本解釋
隋 唐 時期給各官署以所收地租補充辦公經費的公田。 隋文帝 開皇 九年(公元589年),詔給外官公廨田,為公廨田名稱之始。 唐 制內外各官署均依照等級高低,分別給予公廨田。在京官署公廨田自二十六頃至二頃,在外諸州公廨田自四十頃至一頃。官吏解職,移交后任。公廨田租給農民耕種,苛收地租。 唐 以后無給公廨田的記錄。
成語(Idiom):公廨田
發音(Pronunciation):gōng xiè ti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官員占用的田地,也比喻官員侵占百姓財產的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公廨田是由“公”、“廨”、“田”三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公”指的是官員,“廨”指的是官府,“田”指的是田地。這個成語最初是指官員占用官府的田地,后來引申為官員侵占百姓財產的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批評官員濫用職權、侵占百姓財產的情況。可以用于描述腐敗官員、貪污官員等不良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公廨田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在古代,官員擔任官職時,會享有一定的特權,包括占用官府的田地。有些官員濫用職權,將官府的田地據為己有,不顧百姓的利益。這種行為被人們稱為公廨田,后來成為了一個成語,用來批評官員侵占財產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公廨田是一個四字成語,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位官員被指控侵占了大量的公廨田。
2. 這個案件揭露了官員侵占公廨田的丑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官員坐在自己的官府里,占用著屬于百姓的田地,這種行為是不道德的。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貪官污吏”、“腐敗無能”等,了解更多關于官員腐敗的詞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官員應該保護好公共資源,不應該占用公廨田。
2. 初中生:我們應該加強監督,防止官員濫用職權,侵占百姓的公廨田。
3. 高中生:公廨田是官員腐敗的象征,我們應該呼吁全社會共同抵制腐敗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