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罪
基本解釋
[釋義]
(動)〈書〉見怪。
[構成]
動賓式:見|罪
[例句]
招待不周;請勿見罪。(作謂語)
詳細解釋
◎ 見罪 jiànzuì
[take offence] 被人怪罪
迎接來遲,望閣下勿見罪
被責怪;怪罪。 南朝 陳 徐陵 《與顧記室書》:“吾既不啟據,又不為選職,所可相關,止是得中候相聞,為呈啟而已。以此見罪,一何寃濫。” 明 凌濛初 《虬髯翁》第二折:“早知列位到來,則合遠接,接待不周,勿令見罪。”《明史·許寧傳》:“迤北 開元王 把哈孛羅 屢欲降,內懼朝廷見罪,外畏 阿羅出 讐之,徬徨不決。”
成語(Idiom):見罪
發音(Pronunciation):jiàn zu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因為親眼目睹而受到牽連或受罰。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見罪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見”表示親眼目睹,而“罪”則表示罪過或過錯。這個成語的含義是指因為親眼目睹某個事件或行為而受到連累或受罰。它強調了目擊者也可能因為觀察到別人的錯誤或過失而遭受不公正的對待。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見罪這個成語通常用于形容因為目睹或報告他人的錯誤而受到牽連或受罰的情況。它可以用來描述在工作場合、家庭中或社會上遭受不公正對待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見罪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在古代的一個國家里,有一個忠誠的官員,他發現了國王的一個親信貪污受賄的事實。這位官員決定將這個事實告訴國王,以維護國家的公正和廉潔。然而,當他向國王報告這個事實時,國王卻不相信他,并反而指責他是惡意誹謗。最終,這位官員因為親眼目睹了國王的親信的罪行而受到牽連,被迫離開了朝廷。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見罪”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見”表示親眼目睹,而“罪”表示罪過或過錯。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因為向警方報告了犯罪行為而見罪。
2. 她因為目睹了公司內部的貪污行為而見罪。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見”字與“罪”字進行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親眼目睹了一個犯罪行為,然后因此受到了牽連或受罰的情況,這樣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感興趣,可以學習更多與“見罪”相關的成語,如“見義勇為”、“見異思遷”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因為告訴老師我同學作弊的事情而見罪。
2. 初中生:他因為目睹了同學偷竊他人物品的行為而見罪。
3. 高中生:她因為向校方舉報了學校內部的腐敗行為而見罪。
4. 大學生:他因為揭露了公司高層的貪污行為而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