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
基本解釋
◎ 功利 gōnglì
(1) [utility]∶功名利祿。多含貶義
功利機巧,必忘夫人之心。——《莊子·天地》
(2) [material gain]∶功業所帶來的利益
民知誅罰之皆起于身也,故疾功利于業,而不受賜于君。——《韓非子·難三》
英文翻譯
1.utility; material gain
詳細解釋
(1).指眼前的功效和利益。多含貶義。《管子·立政》:“有不合于令之所謂者,雖有功利,則謂之專制,罪死不赦。”《莊子·天地》:“功利機巧,必忘夫人之心。” 宋 蘇軾 《太常少卿趙瞻可戶部侍郎制》:“自頃功利之臣,言政而不及化,言利而不及義。” 艾青 《我的父親》詩:“我曾用無數功利的話語,騙取我父親的同情。”
(2).功業所帶來的利益。 三國 魏 何晏 《景福殿賦》:“故當享其功利,后世賴其英聲。” 宋 梅堯臣 《讀司馬季主傳贈何山人》詩:“筮占聊助上,功利儻及民。”
(3).指功名和利祿。《儒林外史》第一回:“孤是一個粗鹵漢子,今得見先生儒者氣象,不覺功利之見頓消。”
功利(Gōng lì)
發音:gōng lì
基本含義:功利指追求個人利益、追求短期利益而不顧他人利益或長遠發展的行為。
詳細解釋:功利是一個貶義詞,常用來形容追求私利、不顧道義、只注重眼前利益的行為。它強調個人的私利追求,常常與公益、道義相對立。功利主義是指一種倫理學理論,認為人們的行為應該追求最大的幸福和最大的利益。
使用場景:功利這個詞語常用于批評那些只追求個人利益,不考慮他人利益或社會長遠發展的行為。在社會、政治、經濟等領域中,常用來形容那些只追求眼前利益,不顧整體利益的行為。
故事起源:功利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衛靈公》中,其中孔子說:“君子以維思不憂,以修辭不忘,以言語不煩。功利之人,其疾言快志。”這里的功利指的是追求個人私利的人,與孔子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相對立。
成語結構:功利是一個形容詞,可以用來修飾人或行為。
例句:
1. 他總是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完全是個功利主義者。
2. 這個社會越來越功利,人們只追求自己的利益,忽視了公共利益。
記憶技巧:可以通過與“公德”相對立來記憶功利的含義。功利強調個人利益,而公德則強調公共利益和道義。
延伸學習:可以進一步學習功利主義的理論,了解其在倫理學和社會學中的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只關心自己的成績,完全是個功利的人。
2. 初中生:現在的社會很功利,很多人只追求眼前的利益。
3. 高中生:功利主義在現代社會中占據了很大的比重,這是一個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4. 大學生:在職場上,很多人只顧眼前的利益,缺乏長遠的發展眼光,這種功利思維需要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