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木然
基本解釋
神情麻木的樣子。 朱自清 《一封信》:“于是木木然,心上什么也沒有;有的只是自己,自己的家。” 朱自清 《執政府大屠殺》:“我呢,這回是由怕而歸于木木然,實是很可恥的!”《人民文學》1978年第4期:“ 唐琳 木木然,沒有反應?!?/p>
成語(Idiom):木木然
發音(Pronunciation):mù mù r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樣子或態度呆板、木訥,缺乏生氣和活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木木然”由兩個相同的“木”字和一個“然”字組成。其中,“木”字表示木頭、樹木,引申為呆板、死板;“然”字表示自然、自然而然。整個成語形象地描繪了人的樣子或態度呆板、木訥,缺乏活力和自然流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來形容人的舉止、表情或言談呆板、不靈活,缺乏生氣和活力的情況??梢杂糜谛稳菽橙嗽诠妶龊匣蛏缃换顒又械谋憩F,也可以形容某人在工作中缺乏創造力和靈感。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木木然”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中。故事講述了一個名叫張阿生的人,他長相丑陋,舉止呆板,沒有任何生氣和活力。因此,人們常常用“木木然”來形容一個人的樣子或態度呆板、木訥。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形容詞+副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站在臺上,木木然地說著一些生硬的臺詞。
2. 她的笑容很勉強,看起來有些木木然的樣子。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把“木木然”聯想成一個人站在樹木旁邊,完全呆板、不靈活的樣子。這個形象可以幫助記住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木木然”相似的成語,如“呆若木雞”、“呆頭呆腦”等,可以幫助擴展對呆板、木訥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上課的時候總是木木然的,不太積極參與討論。
2. 初中生:在班級演講比賽中,有的同學表現得很活躍,而有的同學卻木木然地站在那里。
3. 高中生:他雖然成績很好,但在社交場合總是木木然的,不太善于與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