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喪
成語(Idiom):扶喪
發音(Pronunciation):fú sā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安撫死者的家屬,參與喪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扶喪是一個古代的禮儀行為,指的是在喪事期間,幫助安撫死者的家屬,參與喪事的各項準備和安排。扶喪的人負責處理喪事的一切事務,包括安葬、守靈、奠儀等。這個成語也常用來形容人們在別人遭到不幸時,給予安慰和幫助的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扶喪這個成語主要用于形容人們在他人遭到不幸時,給予關心和支持的行為。可以用于描述參與喪事的人,也可以用于表達對他人不幸遭遇的關心和幫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哀公十六年》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宋國國君哀公去世后,他的臣子們為了安撫哀公的家屬,親自參與了喪事的各項準備和安排。這個故事中的扶喪行為被后來的人們所稱贊,逐漸演變成了一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扶喪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動詞為“扶”,賓語為“喪”。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朋友遭受打擊時,總是能夠及時扶喪,給予關心和支持。
2. 在母親去世后,他親自扶喪,處理喪事的一切事務。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身處在一個喪事現場,扶著喪家的家屬,參與喪事的準備和安排。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了解其他與喪事相關的成語來擴展學習。例如:“奔喪”、“執紼”、“守孝”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的爺爺去世了,他扶喪了好幾天,很辛苦。
2. 初中生(13-15歲):當朋友遭遇不幸時,我們應該扶喪,給予他們支持和安慰。
3. 高中生(16-18歲):在親人去世時,我們應該扶喪,盡力減輕家人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