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劾
基本解釋
審理判罪。《舊唐書·裴度傳》:“其親屬門人從坐者數十百人,下獄訊劾,欲加流竄。 度 上疏理之,全活者數十家。” 宋 王讜 《唐語林·政事上》:“ 張九齡 累歷刑獄之司,無不察。每有公事,胥吏未敢訊劾,先稟於 九齡 。” 宋 強至 《上提刑主客書》:“然則獄官之職何為哉?曰囹圄謹、訊劾審而已矣。”
成語(Idiom):訊劾
發音(Pronunciation):xùn h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控、彈劾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訊劾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訊指審問、調查,劾指指責、彈劾。訊劾的基本含義是指對某人或某個團體提出指控或彈劾,通常是為了揭露其錯誤、違法或不當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訊劾這個成語常常用于描述對政府官員、企業高管、學術界人士等有權有勢者的指責和追究,以揭露他們的不當行為。在法律、政治、新聞等領域中,訊劾也是一個常見的詞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訊劾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法律制度。在古代,訊劾是指官員之間相互檢舉、指責,以追究其責任和過失。這種制度在古代中國的官僚體系中起到了監督和約束的作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訊劾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其中“訊”是動詞,表示審問、調查,而“劾”是賓語,表示指責、彈劾。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因為貪污受到了訊劾。
2. 媒體對這位政府官員進行了嚴厲的訊劾。
3. 學生會代表提出了對校長的訊劾。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訊劾這個成語可以通過以下方式:
將“訊”字與“審訊”聯系起來,表示審問、調查;
將“劾”字與“彈劾”聯系起來,表示指責、彈劾。
通過與相關的詞語進行聯想,可以更容易地記憶和理解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訊劾這個成語感興趣,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法律制度中的訊劾制度,以及現代社會中的彈劾制度。此外,你也可以學習其他與訊劾相關的成語,如“彈劾不已”、“指責無度”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老師訊劾了小明因為他捉了蝴蝶。
2. 初中生(14歲):學生會代表提出了對校長的訊劾,因為他沒有解決學校的問題。
3. 高中生(17歲):媒體對那位政府官員進行了嚴厲的訊劾,揭露了他的貪污行為。
4. 大學生(20歲):他因為在考試中作弊受到了學校的訊劾。
5. 成年人(30歲):公眾對政府的不作為進行了訊劾,要求政府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