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束杖理民
發(fā)音(Pronunciation):shù zhàng lǐ mí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束縛權力,理順民眾。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束:捆綁;杖:指權杖,也是指權力;理:整理、調(diào)整;民:指民眾。束杖理民意味著對權力進行約束,整頓民眾秩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該成語常用于描述領導者對權力的合理使用,以及整頓社會秩序的情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漢書·刑法志》記載了一個故事。漢武帝時期,有一位名叫董仲舒的賢臣,他在朝廷上提出了一種改革政治制度的建議,即束縛君主的權力,以理順民眾。這個建議被稱為“束杖理民”,后來成為了一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四個漢字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領導者應該懂得束杖理民,保持權力的適度。
2. 只有通過束杖理民,社會才能保持穩(wěn)定和諧。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成語的每個字的發(fā)音和含義與自己熟悉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以幫助記憶。例如,將“束”字與捆綁的意象聯(lián)系起來,將“杖”字與權杖聯(lián)系起來,將“理”字與整理的意象聯(lián)系起來,將“民”字與民眾聯(lián)系起來。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董仲舒的政治思想,以及其他與政治改革相關的成語,如“克己奉公”、“德政”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告訴我們,領導者要懂得束杖理民,保護我們的權益。
2. 初中生:只有通過正確的束杖理民,國家才能實現(xiàn)長治久安。
3. 高中生:政府應該加強束杖理民的措施,提高社會治理的效果。
4. 大學生:作為未來的領導者,我們要學會束杖理民,為社會發(fā)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