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矛
基本解釋
(1).戈和矛。亦泛指兵器。《詩·秦風·無衣》:“王于興師,脩我戈矛,與子同仇。” 漢 張衡 《東京賦》:“戈矛若林,牙旗繽紛。”《后漢書·孔融傳》:“ 建安 元年,為 袁譚 所攻,自春至夏,戰士所餘裁數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內接。 融 隱幾讀書,談笑自若。” 清 顧炎武 《廣昌道中》詩之一:“出車日轔轔,戈矛接江裔。”
(2).武士;軍隊。 唐 韓愈 《赴江陵途中寄贈翰林三學士》詩:“此府雄且大,騰凌盡戈矛。” 元 尚仲賢 《氣英布》第三折:“喒囑付您箇 張子房 莫愁。看 英布 統戈矛,今番不是強夸口。”
(3).戰爭;沖突。 唐 王昌齡 《箜篌引》:“便令海內休戈矛,何用 班超 定遠侯 。”《金瓶梅詞話》第一回:“雨意云情不遂謀,心中誰信起戈矛。” 清 孫枝蔚 《譏老翁》詩:“豈無貧親戚,視之若贅瘤。還聞骨肉間,往往生戈矛。”
成語(Idiom):戈矛(gē máo)
發音(Pronunciation):gē má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戈和矛,泛指古代兵器,也用來比喻戰爭或軍事力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戈矛是中國古代兩種重要的兵器,戈指的是一種有長柄的兵器,矛指的是一種長桿上有尖頭的兵器。戈矛成語泛指古代兵器,也用來比喻戰爭或軍事力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戈矛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戰爭、軍事力量或軍事行動。它可以用來描述戰爭的威力和殘酷性,也可以用來形容軍事力量的強大和威懾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戈矛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戰爭時期。戈和矛都是古代兵器,常用于戰斗。因此,戈矛成語就是通過將這兩種兵器的名稱合并在一起,來表示戰爭或軍事力量。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戈矛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殊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國家擁有強大的戈矛,能夠有效地保衛國家的安全。
2. 在這場戰爭中,敵方的戈矛給我軍造成了巨大損失。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戈和矛的形狀和戰爭或軍事力量聯系起來,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想象一下戈和矛在戰場上的威力和殺傷力,這樣可以更容易記住這個成語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中國古代兵器或軍事歷史感興趣,可以進一步了解戈和矛在古代戰爭中的用途和演變。此外,還可以學習其他與戰爭或軍事力量相關的成語,來擴展你的詞匯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戈矛是古代的武器,很厲害。
2. 初中生:這個國家擁有強大的戈矛,能夠有效地保衛國家的安全。
3. 高中生:在這場戰爭中,敵方的戈矛給我軍造成了巨大損失。
4. 大學生:戈矛成語可以用來比喻戰爭或軍事力量,形容戰爭的威力和殘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