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量
成語(Idiom):步量(bù liàng)
發音(Pronunciation):bù li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步子的長度。比喻行事辦事的準確度和穩定性。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步量是由“步”和“量”兩個字組成的成語,表示行走時的步子的長度。引申為行事辦事的準確度和穩定性。這個成語強調做事要穩妥,不能急躁,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步量常用于形容做事穩重,不急躁,追求穩定和準確度的情況。可以用于贊美一個人的工作作風,也可以用于告誡別人不要急于求成。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傳,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當時,齊國國君齊威王和魯國國君魯桓公爭奪霸權。齊威王派使者給魯桓公送去一條玉帶,希望能夠結盟。魯桓公接到玉帶后,沒有急于回復,而是先仔細測量了玉帶的長度,然后才給出了回復。這種穩重的態度給了齊威王很大的震撼,也讓他認識到了魯桓公的才干和決心。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 + 動詞 + 步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做事一向很穩重,總是按照步量來做,從不操之過急。
2. 做事要有步量,不能急于求成,否則容易出錯。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步量的“步”字想象成腳踏實地的步伐,而“量”字則表示準確度和穩定性。通過將這兩個字聯系起來,可以更容易記住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想要更深入地學習成語“步量”,可以了解更多與行走、穩重、準確度相關的成語,如“腳踏實地”、“步步為營”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每天做作業都按照步量來,不急躁,一題一題地做。
2. 初中生:老師告訴我們要有步量,做實驗不能急于求成,要仔細測量。
3. 高中生:考試時要有步量,不能急于做題,要仔細審題再行動。
4. 大學生:大學生活需要有步量,不能盲目追求快樂,要穩妥地規劃自己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