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楹
成語(Idiom):刮楹(guā yíng)
發音(Pronunciation):guā yí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古代在楹柱上刻寫文字,比喻在公開場合批評撻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刮楹是指古代刻寫文字的方法之一,人們將文字刻在楹柱上,以便公眾閱讀。刮楹這一行為通常發生在公共場合,用以批評或撻伐某人或某事。因此,刮楹成語引申為在公開場合直接表達批評意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刮楹這個成語通常用于描述在公共場合直接批評或撻伐某人或某事的行為。可以用于形容在會議、演講、辯論等場合中,以直接而尖銳的言辭對某人或某事進行批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根據《史記·平津侯列傳》的記載,刮楹一詞最早出自戰國時期的楚國。楚國有個叫平津侯的人,他非常忠誠,善于直言進諫。一次,平津侯到楚國國都郢城參加國家大事的討論,他對國君提出了一些建議,但國君并不接受。平津侯非常憤慨,于是在國都的楹柱上刻下了自己的建議。這個行為引起了國君的注意,他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開始接受平津侯的建議。從此以后,刮楹成語就流傳了下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由“刮”和“楹”兩個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會議上刮楹,直接批評了領導的錯誤決策。
2. 這位演講者勇敢地刮楹,指出了社會問題的根源。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刮楹”這個成語與在公共場合直接批評的形象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站在楹柱旁邊,用刀子刻下自己的批評意見,以此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古代中國的文字刻寫方式,如楹聯、碑文等。同時,也可以學習其他與批評、撻伐相關的成語,如“指桑罵槐”、“直言不諱”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老師讓我們在課堂上刮楹,直接指出錯誤答案。
2. 初中生(13-15歲):我們班長在班會上刮楹,批評了同學們的懶散態度。
3. 高中生(16-18歲):學生會主席在校園廣播里刮楹,呼吁同學們關注環境保護問題。
4. 大學生(19-22歲):學生代表在畢業典禮上刮楹,感謝老師們的辛勤付出。
希望這個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全面了解和記憶“刮楹”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