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騩
基本解釋
山名。在今 河南 新鄭縣 西南。《山海經·中山經》:“又東三十里,曰 大騩之山 ,其陰多鐵。”《漢書·地理志上》:“﹝ 河南郡 ﹞ 密 ,故國。有 大騩山 , 潩水 所出。” 宋 王孝友 《豐水賦》:“命 干將 於 吳 產,資 越 工於 歐冶 。鑿 大騩 以出鋌,訹 風胡 而定價。” 明 劉基 《雪鶴篇贈詹同文》詩:“朝游明星夕 大騩 ,騰光躡景超巍巍。”
成語(Idiom):大騩
發音(Pronunciation):dà li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們的言辭或行為過于夸張、夸大,不切實際或不符合實際情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大騩源自于《左傳·僖公十四年》:“言之不預,驪姬之騩。”其中,“驪姬”是春秋時期晉國君主的妃子,而“騩”是指馬的一種顏色。這個成語比喻人們的言辭或行為像驪姬的馬一樣,過于夸張、夸大,不切實際或不符合實際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大騩一詞通常用于貶義,用來批評那些夸大事實、夸張言辭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它來形容那些夸大自己能力、夸夸其談、夸耀自己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大騩的故事起源于春秋時期晉國的歷史。據《左傳》記載,晉國君主的妃子驪姬非常喜歡馬,她收集了很多珍貴的寶馬。有一次,晉國的宰相給驪姬送了一匹白色的寶馬,但是驪姬卻說這匹馬是黑色的。宰相聽后非常憤怒,認為驪姬的言辭過于夸張,于是用“驪姬之騩”來形容她的言辭。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之+大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夸大言辭完全是大騩,根本不值得相信。
2. 這個政治家總是喜歡用大騩的方式來吸引選民的注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你可以通過將“大騩”與“夸張、夸大”聯系起來進行記憶。想象一個人在講話時夸大其詞,言辭過于夸張,就像是在騎著一匹很大的馬,這樣可以幫助你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大騩相關的成語,例如“夸夸其談”、“言過其實”等,這些成語都與夸張、夸大有關,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大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說法太大騩了,根本不符合現實情況。
2. 初中生:老師批評他夸大了自己的能力,說他的表現是大騩。
3. 高中生:政治家在競選時常常用大騩的言辭來吸引選民的注意。
4. 大學生:他的演講過于夸張,充滿了大騩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