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謁者
基本解釋
漢 官名。為國君掌傳達。《史記·樊酈滕灌列傳》:“ 沛公 立為 漢王 ,拜 嬰 為郎中,從入 漢中 ,十月,拜為中謁者。”
成語(Idiom):中謁者
發音(Pronunciation):zhōng yè zhě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中間人、調解人,即在兩個爭議方之間起調和作用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中謁者是由“中”和“謁者”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其中,“中”表示中間、調和的意思,“謁者”指的是爭議雙方。因此,“中謁者”指的是在兩個爭議方之間起調和作用的人,扮演著調解者的角色。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中謁者常常出現在糾紛、爭議的場合,例如家庭矛盾、鄰里糾紛、商業爭端等。在這些情況下,中謁者可以通過平等、公正地協調雙方的利益,尋求一種雙贏的解決方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三十一年》記載了一個關于中謁者的故事。春秋時期,魯國有兩位賢臣在一個謁者的調解下解決了爭執。這個故事成為了人們稱贊調解者的典范,后來形成了成語“中謁者”。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中謁者屬于四個字的成語,結構為形容詞+名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當兩個鄰居發生爭執時,我們需要請一個中謁者來調解。
2. 在商業糾紛中,中謁者的作用至關重要,可以幫助雙方達成和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中謁者”與“調和者”進行聯想,因為中謁者的作用就是調和爭議雙方的利益。你可以將“中謁者”這個詞語與調和、調解的概念聯系起來,這樣有助于記憶其基本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其他類似的成語,如“調和之道”,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中謁者。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是我們班級的中謁者,經常幫助我們解決爭吵。
2. 初中生:學校請了一個中謁者來處理同學之間的矛盾。
3. 高中生:在班級選舉中,老師充當了中謁者的角色,幫助我們協商出一個公正的結果。
4. 大學生:社團內部出現了矛盾,我們需要找一個中謁者來協調雙方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