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鰛
成語(Idiom):沙鰛(shā rěn)
發音(Pronunciation):shā ré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或事物枯瘦、干癟。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沙鰛是一種魚類,因其身體瘦小而得名。成語“沙鰛”用來形容人或事物干癟、枯瘦,通常指人體衰弱或物體干燥、干癟的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人的身體瘦弱、干癟,也可以用來形容事物的枯槁、干癟。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沙鰛的起源故事并不明確,但據說這個成語可能與古代漁民的生活有關。漁民在捕魚時,常常會遇到沙鰛這種身體瘦小的魚,而這種魚的形象被用來形容人或事物的枯瘦、干癟。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字組成,沒有固定的搭配詞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病得很重,現在已經變得像個沙鰛了。
2. 這塊干燥的土地上,種不出什么東西,都變成了一片沙鰛。
3. 她瘦得像根沙鰛,簡直可以吹倒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沙鰛的形象,想象一個瘦小、干癟的魚,然后將這個形象與成語的含義聯系在一起,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身體瘦弱、干癟相關的成語,如“皮包骨”、“骨瘦如柴”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病得很重,現在已經變得像個沙鰛了。
2. 初中生(13-15歲):這塊干燥的土地上,種不出什么東西,都變成了一片沙鰛。
3. 高中生(16-18歲):她瘦得像根沙鰛,簡直可以吹倒了。
4. 大學生及以上:這個項目一直沒有進展,已經變得像個沙鰛一樣干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