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雜
成語(Idiom):駁雜
發音(Pronunciation):bó zá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混雜不清,雜亂無章。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事物雜亂無序,沒有秩序或清晰的界限。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事物的混亂、雜亂無章的狀態,也可用于形容文字、思維等方面的混亂。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淮南子·人間訓》中記載了一個故事。相傳古代有位名叫晏嬰的人,他在一次修建城墻的過程中,由于工程量過大,材料和工具堆積如山,導致工地十分雜亂。后來,有人問晏嬰:“你覺得這里駁雜不堪,你能否整理得井井有條?”晏嬰回答說:“我只能整理得有條,但是無法使之井井有條。”這個故事就是駁雜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駁雜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其中“駁”是形容詞,表示雜亂無序;“雜”是形容詞,表示混合不純。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房間里的物品擺放得十分駁雜,一片混亂。
2. 這篇文章的邏輯很駁雜,不容易理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駁雜”拆解成兩個部分,“駁”可以聯想到“馬蹄(bó)”,而“雜”可以聯想到“雜志(zá)”。可以想象一匹馬在雜志上亂踩亂跳,形成了一片雜亂無序的場景,從而幫助記憶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駁雜”相關的成語,如“雜亂無章”、“紛亂不堪”等,以擴大詞匯量并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教室里的書桌、椅子擺放得很駁雜,找東西都找不到。
2. 初中生(13-15歲):這個城市的交通十分駁雜,車輛擁堵,人流密集。
3. 高中生(16-18歲):這篇文章的論述很駁雜,觀點不清晰,需要進一步整理。
4. 大學生及以上:這個項目的管理很駁雜,需要進行規范和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