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文
基本解釋
禮儀形式。 唐 張九齡 《請行郊禮疏》:“圣朝典則,盛世儀文,亦云咸備,可謂無遺矣。”《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燈燭輝煌,儀文璀璨,好不富貴!”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三》:“先生襟懷蕭散,僕亦倦於儀文,但得神交,何必定在形骸之內耶!”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蔡專使元培代表布告全國文》:“ 京 津 之輿論……大抵于 袁公 南行就職之舉,甚為輕視,或謂之儀文,或謂之少數人之意見。”
成語(Idiom):儀文
發音(Pronunciation):yí wé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禮儀文書,也用來形容正式而莊重的文章或言辭。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儀文一詞源于古代中國的禮儀制度,原指用以記錄和規范官方禮儀的文書。后來,儀文逐漸引申為指正式而莊重的文章或言辭。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文章或言辭莊重、正式而有禮儀。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儀文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正式場合中的文章、演講或言辭。例如,在重要的會議上,人們會期待發言者能夠以儀文之辭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在正式的文書或公告中,也常使用儀文來展示莊重和正式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儀文的故事并不多見,但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禮制。在古代,儀文是用來記錄和規范官方禮儀的文書,因此被視為一種莊重和正式的文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詞語逐漸引申為形容正式場合中的文章或言辭。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儀文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演講真是儀文之辭,讓人印象深刻。
2. 這份公告寫得很儀文,顯示了公司的莊重和正式性。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儀文”與“禮儀文書”聯系起來進行記憶。想象你在一個正式的場合,需要準備一份莊重而正式的文書,這就是“儀文”。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中國傳統文化和禮儀有興趣,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國的禮制和儀式。此外,還可以學習其他與禮儀相關的成語,如“禮尚往來”、“金榜題名”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在學校舉行了一次莊重而正式的儀式,老師念了一篇儀文來表達對畢業生的祝福。
2. 初中生:演講比賽上,選手們的發言都很儀文,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高中生:老師批改作文時,總是希望我們的文章能夠更加儀文,注重正式和莊重的語言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