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日
基本解釋
即上巳節。 漢 以前取農歷三月上旬之巳日, 三國 魏 以后改用三月三日,不用上巳。見《晉書·禮志下》。《周禮·春官·女巫》“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 唐 賈公彥 疏:“一月有上巳,據上旬之巳而為祓除之事,見今三月三日水上戒浴是也。”《藝文類聚》卷四引《夏仲御別傳》:“ 仲御 詣 洛 ,到三月三日, 洛 中公王以下,莫不方軌連軫,并至南浮橋邊禊。” 唐 杜甫 《麗人行》:“三月三日天氣新, 長安 水邊多麗人。”
成語(Idiom):三月三日(sān yuè sān rì)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yuè sān r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月三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上巳節”的日期,也叫“三月三”。上巳節是古代中國民間的一個重要節日,主要用來祭祀祖先、祈求豐收和祈福。這一天,人們會祭祀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平安、子孫繁榮。同時,人們也會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如舞龍舞獅、踩高蹺、打秧歌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月三日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某個特定的日子或事件,也可以用來指代傳統節日上巳節。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上巳節起源于中國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相傳,上巳節最早是為了紀念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女神嫦娥。嫦娥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一個仙女,她嫁給了一個人類,但后來她吃了仙丹,飛上了月亮。為了紀念嫦娥,人們在三月初三這一天舉行祭祀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上巳節逐漸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節日,人們開始在這一天祭祀祖先、祈求豐收和祈福。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月三日是一個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其中“三月”表示農歷三月,而“三日”表示三號。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今天是三月三日,我們全家都去祭祖了。
2. 上巳節是一個很重要的傳統節日,每年的三月三日都會舉行各種慶祝活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三月三日”與上巳節以及祭祀祖先的活動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自己在三月三日的時候,穿著傳統服裝,參加慶祝活動,祭祀祖先。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深入了解上巳節的起源和慶祝活動,以及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意義。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文學作品和歷史資料來進一步了解上巳節。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今天是三月三日,我們全班同學一起去公園玩。
2. 初中生:三月三日是上巳節,我們家會舉行祭祖儀式。
3. 高中生:三月三日,我去參加了一個傳統文化活動,學到了很多有關上巳節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