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閭
成語(Idiom):衡閭(héng lú)
發音(Pronunciation):héng l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衡量、判斷事物的標準和尺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衡閭一詞出自《左傳·僖公十一年》:“衡閭,考也。”衡,衡量,判斷;閭,城門。原指用來衡量考核人才的標準和尺度,后引申為衡量事物的標準和尺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評價事物或人的標準和尺度,以及衡量事物的價值和質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左傳》記載,衡閭一詞起源于春秋時期的魯國。當時魯國的國君僖公想要選拔賢能之士,于是他命令守衛城門的閭人(即門衛)用衡量的標準來選拔人才。這個故事被后人引申為衡量事物的標準和尺度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衡閭為形容詞短語,由兩個單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標準是衡閭,我們要按照它來進行評判。
2. 在選擇朋友時,我們應該有一個衡閭,不能只看外表。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衡閭”與“衡量”的發音相連,同時想象一個關卡或城門,表示用來衡量事物的標準和尺度。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其他與衡量和評價相關的成語,如“嚴以律己”、“量力而行”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老師告訴我們要用正確的衡閭評價自己的作業。
2. 初中生(13-15歲):在選擇朋友時,我們應該有一個明確的衡閭,不能只看外表。
3. 高中生(16-18歲):在社會中,我們需要有一個準確的衡閭來評判事物的價值和質量。
4. 大學生(19-22歲):在職場競爭中,我們需要具備一定的衡閭,以便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