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節
基本解釋
[釋義]
(名)堅持正義,在敵人面前不屈服的品質。
[構成]
并列式:氣+節
英文翻譯
1.integrity; moral courage; fine quality
詳細解釋
◎ 氣節 qìjié
[integrity] 指人的志氣和節操
(1).志氣,節操。《史記·汲鄭列傳》:“﹝ 汲黯 ﹞好學,游俠,任氣節,內行脩絜,好直諫。” 宋 陸游 《有所感》詩:“氣節陵夷誰獨立,文章衰壞正橫流。” 清 唐甄 《潛書·主進》:“世尚氣節,則為直士;世尚功業,則為才士。” 郭沫若 《屈原》第一幕:“在這戰亂的年代,一個人的氣節很要緊。”
(2).節氣;節令。《后漢書·西域傳論》:“若其境俗性智之優薄,產載物類之區品,川河領障之基源,氣節涼暑之通隔……莫不備寫情形,審求根實。” 晉 陶潛 《勸農詩》:“氣節易過,和澤難久。” 金 元好問 《少林雨中》詩:“西堂三日雨,氣節變蕭森。”參見“ 二十四節氣 ”。
成語(Idiom):氣節(qì jié)
發音(Pronunciation):qì ji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在面對誘惑或困難時,堅守原則,不屈服于外界的壓力,保持高尚的品德和自尊心。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氣節是一種反映人性格的品質,強調一個人在面對誘惑、困難或壓力時,能夠保持自己的原則、尊嚴和道德準則。這種品質表明一個人有堅定的意志和高尚的品德,不會被外界的干擾所動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氣節一詞常用于表達一個人在困難情況下堅守原則、不屈服于誘惑的行為。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面對貪污腐敗、不公正待遇、誘惑和誘導時,能夠保持清正廉潔的態度。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逆境中保持樂觀、堅定和勇敢的品質。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高祖本紀》中記載了一個關于氣節的故事。劉邦在創立漢朝的過程中,面臨了很多困難和誘惑。有一次,有人向劉邦賄賂,希望他能放過一個犯罪的親屬。劉邦拒絕了賄賂,堅持按法律辦事。這個故事成為了后來“氣節”的象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氣節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別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面對巨大的利益誘惑時,始終保持了自己的氣節。
2. 盡管遭受了很多打擊,他依然保持著自己的氣節和尊嚴。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氣節”這個詞語。可以將“氣節”與堅守原則、不屈服于壓力的形象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強烈的印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氣節”相關的成語,例如“節操”、“節儉”等。也可以學習相關的古代文化和哲學思想,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于道德、品德和人性的思考。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學習劉邦的氣節,不做不正當的事情。
2. 初中生:面對同學的嘲笑,他仍然保持了自己的氣節。
3. 高中生:在高考前夕,他堅持不參加任何聚會,保持學習的氣節。
4. 大學生:他在面試時堅守自己的原則,展示了自己的氣節。
5. 成年人:在職場上,保持氣節是非常重要的,不被利益誘惑所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