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爛
成語(Idiom):枯爛(kū làn)
發音(Pronunciation):kū l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事物干枯腐爛、沒有生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枯爛是由兩個形容詞構成的成語,枯指干燥、沒有水分,爛指腐爛、腐朽。枯爛表示事物干燥腐朽,失去了生機和活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植物、食物、文學作品等失去生機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狀態,表示心靈枯燥、乏味。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枯爛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晉書·王洪傳》中的一段故事。據傳,晉朝時期,有一位名叫王洪的文人,他的文章寫得非常干燥枯燥,沒有一絲生氣。因此,人們用“枯爛”來形容他的作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枯爛”由兩個形容詞構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果子已經枯爛了,不能吃了。
2. 這篇文章寫得太枯燥了,沒有一點新意。
3. 這個花壇里的花都快要枯爛了,需要澆水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枯爛”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片干燥腐爛的土地,上面沒有一絲綠色,表示失去了生機和活力。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其他與枯爛相似的成語,如“枯木逢春”、“枯木生花”等,以擴大對這一主題的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這個蘋果已經枯爛了,不能吃了。
2. 小學生:這本書寫得很枯燥,我不喜歡看。
3. 中學生:這個社團的活動太枯燥了,沒有任何亮點。
4. 大學生:這門課真的很枯燥,老師講得很無聊。
5. 成年人:這個項目已經枯爛了,需要進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