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嫌
基本解釋
(1).無可嫌疑處;沒有疑忌。《禮記·坊記》:“子云:夫禮,坊民所淫,章民之列,使民無嫌,以為民紀者也。” 鄭玄 注:“嫌,嫌疑也。”《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公﹞以﹝ 畢諶 ﹞為相” 裴松之 注引 晉 王沉 《魏書》:“此上下相疑之秋也,雖以無嫌待之,猶懼未信;如有所除,則誰不自危?” 唐 杜甫 《送張十二參軍赴蜀州》詩:“皇華吾善處,於汝定無嫌。” 宋 曾鞏 《過介甫歸偶成》詩:“結交謂無嫌,忠告期有補。”
(2).猶無妨。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作魚鲊》:“作裹鮓法……有茱萸、橘皮則用,無亦無嫌也。”
成語(Idiom):無嫌(wú xián)
發音(Pronunciation):wú xi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沒有嫌隙、沒有怨恨。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沒有爭執、怨恨或嫌隙,心地純凈,不記仇恨。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人心胸寬廣,不計較小事情,不和他人產生矛盾。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荀子·勸學》:“無嫌人之短,無嫌己之長。”這句話是荀子在勸人學習時提出的,意思是不要嫌棄別人的短處,也不要自負自己的長處。后來,人們將其中的“無嫌”作為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人的胸懷寬廣、不計較小事情的品質。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無嫌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無”和“嫌”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別人的過失總是無嫌,心地真好。
2. 這位老師待人寬厚,對學生從不計較,真是個無嫌的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無嫌”與“寬容”聯系在一起,因為無嫌的人心胸寬廣,能夠容忍別人的過失。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了解其他與寬容相關的成語,如“寬宏大量”、“寬以待人”等。
2. 學習荀子的其他哲學思想,深入了解他對人性、道德等方面的思考。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小明和小紅是好朋友,他們從來沒有爭吵過,他們是無嫌的好朋友。
2. 小學生:我和同桌之間沒有任何嫌隙,我們是無嫌的好同學。
3. 初中生:老師對我們非常寬容,從不計較小錯誤,這讓我們感受到了無嫌的教育。
4. 高中生:作為學生,我們應該心懷無嫌,不計較他人的過失,相互尊重。
5. 大學生:大學是一個充滿包容和寬容的地方,我們應該以無嫌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