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櫛
基本解釋
像梳篦的齒一樣緊密相連。形容接連而來或密密排列。語出《詩·周頌·良耜》:“其崇如墉,其比如櫛”。 宋 王安石 《收鹽》詩:“州家飛符來比櫛,海中收鹽今復密。” 清 吳偉業 《松鼠》詩:“櫺戶既嚴扃,欒櫨若比櫛。” 清 李斗 《揚州畫舫錄·草河錄上》:“西岸矮屋比櫛,屋前地平如掌。”《清史稿·兵志八》:“陸路自 同治 間開墾荒地以后,耕廛比櫛,直抵 鴨緑江 西岸。” 王任叔 《疲憊者》:“左旁一村,瓦屋比櫛。”
成語(Idiom):比櫛
發音(Pronunciation):bǐ z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相互爭斗,勢均力敵。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比櫛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比”表示相互比較,而“櫛”是古代用來梳理頭發的工具。比櫛的基本含義是指兩個人或兩個勢力相互爭斗,雙方勢均力敵,難以分出勝負。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比櫛一詞常用于形容兩個對手實力相當,互相競爭而無法決出勝負的情況。它可以用來形容兩個商業競爭對手、兩個政治勢力或兩個個體之間的競爭。比櫛也可以用來形容友誼或愛情中的爭執和較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比櫛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中。當時,項羽和劉邦是戰國末年兩個勢力最強大的軍閥,他們互相爭斗,勢均力敵,最終劉邦取得了勝利。這個故事成為比櫛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比櫛是一個由兩個單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兩個公司在市場上競爭激烈,可以說是比櫛之敵。
2. 他們兩個在學術界的地位都很高,可以說是比櫛之爭。
3. 他們兩個在愛情中爭執不休,就像是比櫛一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比櫛”與“爭斗”、“勢均力敵”等詞語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兩個人用櫛子相互梳理頭發,一方不服輸,雙方爭斗不休的場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比櫛相關的成語,如“不相上下”、“勢均力敵”等,以擴展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兩個同學在比賽中打得勢均力敵,真是比櫛之敵。
2. 初中生:這兩個球隊實力相當,比賽結果是比櫛一樣的。
3. 高中生:他們兩個同學在學術競賽中爭奪第一名,可以說是比櫛之爭。
4. 大學生:他們兩個團隊在商業競爭中勢均力敵,形成了一場真正的比櫛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