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則
基本解釋
指符合規范的言行舉止。《南齊書·褚淵傳》:“ 淵 美儀貌,善容止,俯仰進退,咸有風則。”《周書·宇文神舉傳》:“百僚無不仰其風則,先輩舊齒至於今而稱之。”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瞿薩旦那國》:“儀形有禮,風則有紀。” 明 李贄 《初潭集·交難》:“ 劉繪 與 張融 、 周頤 雅有風則。”
成語(Idiom):風則(fēng zé)
發音(Pronunciation):fēng z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風吹則動,比喻受到外界的影響而改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風則源自《論語·子罕篇》中的一句話:“君子風則遠之。”意思是說,君子應該保持自己的風度和氣質,不受外界的影響而改變自己。后來,這句話演變成成語“風則”,用來形容人受到外界環境、言論或風氣的影響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思想或態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風則常用于形容人受到社會、環境或他人的影響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或態度。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下表現出不同的行為或態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論語》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孔子的言行錄,其中記錄了他的思想和教育原則。《論語·子罕篇》中的這句話是孔子對于君子的要求和教育理念的表達。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風則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原本很有主見,但最近受到了一些不好的影響,風則變了。
2. 這個人很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風則動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風則”與“受風影響而改變”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站在風中,被風吹動,從而改變了自己的狀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風馬牛不相及”、“風云人物”等,以豐富詞匯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風則,小草彎腰了。
2. 初中生:他是一個很容易受到別人影響的人,風則變。
3. 高中生:在不同的環境下,人的行為和態度常常會受到外界的影響而風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