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城
基本解釋
(1).一時幻化的城郭。佛教用以比喻小乘境界。佛欲使一切眾生都得到大乘佛果。然恐眾生畏難,先說小乘涅槃,猶如化城,眾生中途暫以止息,進而求取真正佛果。見《法華經(jīng)·化城喻品》。 南朝 宋 謝靈運 《緣覺聲聞合贊》:“厭苦情多,兼物志少。如彼化城,權可得寳。誘以涅槃,救爾生老。” 唐 朱子奢 《豳州昭仁寺碑》:“慧刀已裂,化城斯引。” 清 龔自珍 《支那古德遺書序》:“導之也有師,扶持之也有相,尚猶慮夫涉之也有淺深,閲之也有久暫,則有諸境以為之策,有化城以為之止息,乃有大事因緣以為之歸墟。”
(2).指幻境。 元 張仲深 《送全上人》詩:“自知浮世一化城,愿結跏趺面墻坐。”
(3).指佛寺。 唐 王維 《登辨覺寺》詩:“竹徑從初地,蓮峰出化城。” 唐 劉禹錫 《賈客詞》:“邀福禱波神,施財游化城。” 明 何景明 《賢隱寺次劉朝信》詩:“化城依宿處,自學此身閒。”
(4).指海市蜃樓。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四:“若九春三秋,天景清麗,必有素霧自岊起,須臾粉堞青甃,彌亙數(shù)里,樓臺轇葛,殊木異葩,數(shù)息中,霧氣散漫,不復見矣,謂之化城。”
(5).古寺名。廢址在今 安徽 當涂 。 唐 李白 《陪族叔當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風亭》詩:“ 化城 若化出,金榜天宮開。” 王琦 注引《太平府志》:“古 化城寺 ,在府城內(nèi) 向化橋 西 禮賢坊 , 吳大帝 時建,基址最廣。”
成語(Idiom):化城(huà chéng)
發(fā)音(Pronunciation):huà ché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城市被征服,變得荒廢、無人居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化城一詞源自于古代戰(zhàn)爭中的一種策略。當敵軍攻打一座城市時,如果城中守軍無法抵擋敵軍的攻勢,就會選擇放棄城市,將城池燒毀或撤離,使城市變得荒廢、無人居住。因此,“化城”成為了形容城市被征服后變得荒廢的成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某個地方或城市因戰(zhàn)亂、自然災害等原因而變得荒廢、無人居住的情況。也可以用來比喻某個組織、企業(yè)或團隊在某種困境下土崩瓦解、人心渙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化城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左傳·昭公十六年》中的一段記載。當時,魯國受到晉國的攻擊,昭公無力抵擋,只好將魯國的都城齊魯化為無人居住的荒城,以示屈服。從此以后,“化城”成為了一個常用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化城是一個動賓短語,由“化”和“城”兩個詞組成。其中,“化”表示轉變、變化的意思,“城”表示城市。成語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座城市在戰(zhàn)爭中被敵軍攻陷后,立即化城,變成了一片廢墟。
2. 那個企業(yè)在經(jīng)濟危機中化城,導致許多員工失業(yè)。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座城市被敵軍攻陷后,城市中的建筑物被燒毀或撤離,變成了一片荒廢的景象,這樣就可以聯(lián)想到“化城”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戰(zhàn)爭策略中的其他成語,如“破釜沉舟”、“圍魏救趙”等,以加深對中國歷史文化的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這座城市被海嘯摧毀后,化城成了一片廢墟。
2. 初中生:那個學校因為師資不足,逐漸化城,變得無人問津。
3. 高中生:歷經(jīng)戰(zhàn)火洗禮,那個城市化城后重建,煥發(fā)出新的生機。
4. 大學生:某個社交網(wǎng)絡平臺因為隱私泄露事件,用戶紛紛注銷賬號,化城成了一片荒涼。
希望這份學習指南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化城”這個成語。如果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xù)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