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門
基本解釋
(1).古時駐軍,主帥或主將帳前樹牙旗以為軍門,稱“牙門”。《后漢書·袁紹傳》:“ 麴義 追至 界橋 , 瓚 斂兵還戰, 義 復破之,遂到 瓚 營,拔其牙門。” 李賢 注:“《真人水鏡經》曰:‘凡軍始出,立牙竿必令完堅;若有折,將軍不利。’牙門旗竿,軍之精也。”《國語·齊語》“執枹鼓立於軍門” 三國 吳 韋昭 注:“軍門,立旍為軍門,若今牙門矣。” 清 王抃 《揚州次梅村師韻》:“牙門置酒宴公卿,錦纛雕鞍命北征。”
(2).指武將。《三國志·魏志·鍾會傳》:“斯須,門外倚梯登城,或燒城屋,蟻附亂進,矢下如雨,牙門、郡守各緣屋出,與其卒兵相得。”《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九年》:“ 孫權 聞亂,從 椒丘 還。至 丹陽 ,悉族誅 覽 、 員 餘黨,擢 高 , 嬰 為牙門,其餘賞賜有差。” 胡三省 注:“牙門,將也。”
(3).用作將軍名號。《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拔牙門將軍 義陽 魏延 為鎮遠將軍,領 漢中 太守,以鎮 漢川 。” 胡三省 注:“牙門、鎮遠,皆 劉備 創置將軍號。”
(4).官署。《北史·宋世良傳》:“每日牙門虛寂,無復訴訟者,謂之神門。”
(5).泛指辦事的機關。 魯迅 《書信集·致許壽裳》:“當枯坐牙門中時,懷想彌苦。”
成語(Idiom):牙門
發音(Pronunciation):yá mé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嘴巴或口腔的門戶。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牙門是一個形象化的詞語,用來比喻人的嘴巴或口腔。它強調了嘴巴在交流中的重要性,以及語言的力量和影響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牙門常常用于形容一個人的口才、表達能力或辯論技巧。它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嘴巴非常大或說話非常多。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牙門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晉書·郭璞傳》中。據說,郭璞是晉朝時期的一位著名文學家和政治家,他非常喜歡講話,而且口才出眾。有一次,他在一個重要的會議上發表了一次精彩的演講,被贊為“牙門之才”。從此以后,人們開始使用“牙門”來形容一個人的口才和表達能力。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牙門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牙”表示牙齒,“門”表示門戶。這個成語的結構簡單明了,容易理解和記憶。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牙門很好,總能用恰當的言辭說服別人。
2. 她的牙門太大了,總是喜歡多嘴多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把“牙門”想象成一個大門,門上布滿了牙齒。這個形象生動而有趣,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故事、文章或文學作品來進一步了解牙門這個成語的用法和意義。也可以嘗試用牙門這個成語造句,以加深對它的理解和記憶。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同學小明的牙門很好,他總是能夠講清楚自己的想法。
2. 初中生:老師說我們要提高口語表達能力,我要努力練習牙門。
3. 高中生:他的牙門非常厲害,可以說服別人接受他的觀點。
4. 大學生:在辯論比賽中,她展現了出色的牙門,贏得了比賽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