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竹
基本解釋
叢生的竹子。《后漢書·馬融傳》:“其植物則玄林包竹,藩陵蔽京,珍林嘉樹,建木叢生。”
成語(Idiom):包竹
發音(Pronunciation):bāo zh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包裹竹子,比喻掩飾、隱藏真相或事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包竹這個成語源于古代,當時人們常用竹子來包裹物品。包竹的含義是指用竹子包裹某物,比喻掩飾真相或隱藏事實。它通常用來形容人們故意掩蓋真相,不讓別人知道實情。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包竹這個成語常常用于諷刺或批評某人故意掩蓋真相或隱瞞事實。例如,可以用來描述一個政府官員在接受采訪時回避重要問題,或者描述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時不敢面對現實,而是選擇掩飾或逃避。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包竹成語的具體故事起源并不清楚,但它在古代文獻中已經出現,可以推測它的起源與古代人們包裹物品的習俗有關。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包竹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包”是動詞,表示包裹;“竹”是名詞,表示竹子。成語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接受采訪時總是包竹,不敢直面問題。
2. 她的回答讓人感覺像是在包竹,根本沒有解決問題的意愿。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用竹子將自己包裹起來,不敢面對現實,掩蓋真相。這個形象的記憶可以幫助記住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包竹成語相關的成語,例如“包藏禍心”、“包庇縱容”等,這些成語都與隱藏、掩蓋相關,可以加深對包竹成語的理解和記憶。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在考試時常常會包竹,不敢承認自己不會做題。
2. 初中生:老師發現了他們包竹的行為,批評了他們一頓。
3. 高中生:他為了保護自己的形象,總是包竹,不敢承認自己的錯誤。
4. 大學生:政府官員在發布會上包竹,不愿意回答媒體提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