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墨
成語(Idiom):頑墨(wán mò)
發音(Pronunciation):wán mò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執迷不悟,固執而不肯改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頑墨是由“頑”和“墨”兩個詞組成。頑意為固執、執拗,墨意為墨汁。比喻人的思想或行為頑固不化,像墨汁一樣難以改變。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個性固執、不肯改變的人。可以用來形容學生不聽老師的勸告,堅持自己錯誤的觀點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傳戰國時期,燕國的大將軍廉頗和趙國的相國藺相如曾經在一次邊境談判中爭執不下。藺相如為了讓廉頗改變態度,特意將一塊寶玉放在墨汁中,然后把墨汁涂在墻上。廉頗看到寶玉后仍然不肯改變立場,因此被稱為“頑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真是個頑墨,無論如何都不肯聽取別人的意見。
2. 你這個頑墨,就是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頑墨”與固執不變的墨汁形象聯系起來,幫助記憶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頑墨相關的成語,如“頑固不化”、“頑石點頭”等,以豐富詞匯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個頑墨,不肯跟我們一起玩。
2. 初中生:她太頑墨了,總是堅持認為自己是對的。
3. 高中生:他的頑墨性格讓他與老師產生了矛盾。
4. 大學生:這個頑墨的領導永遠不肯聽取下屬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