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剗
基本解釋
1.亦作“ 一剷 ”。一概;全部。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八:“許多財禮,一剗是好金銀。” 元 王實甫 《麗春堂》第四折:“我這里凝眸望,元來是文官武職,一剗地濟濟蹌蹌。” 關漢卿 《金線池》第二折:“怎么門前也沒人掃,一剗的長起青苔來。” 元 秦簡夫 《東堂老》第四折:“你看這宅前院后不沾塵,畫閣蘭堂一剷新。”《醒世恒言·李道人獨步云門》:“怎么那來路一剗都是高山陡壁,全無路徑?”
2.一味,總是。 元 盧摯 《朱履曲·天寧北山禪老招飲》:“脂粉態前生緣業,笑渠儂一剗心邪。” 元 無名氏 《謝金吾》第四折:“那廝不識親疎,不辨賢愚,一剗地殘害忠良。”《二刻拍案驚奇》第十六回:“既沒有文券,把什么做憑據斷還得你?分明是一剗混賴。” 清 洪昇 《長生殿·復召》:“悔殺咱一剗兒粗疎,不解他十分的嬌殢。”
成語(Idiom):一剗
發音(Pronunciation):yī chā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一剪刀的動作,形容迅速而狠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一剗是指用刀剪的動作,形容動作迅速而狠猛,一舉一動決斷果敢。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行動迅速、果斷、狠辣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某人言行舉止狠毒、決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一剗”最早出自明代文學家楊慎所著的《世說新語·言語篇》。故事中,有一位名叫陳寔的官員,他在處理案件時非常果斷,一次處理案件時,他用刀砍下了一塊肉,以示快速而狠猛的行動。后來,人們用“一剗”來形容他的行動。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一”和“剗”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剗將敵人的武器都砍斷了。
2. 這位領導一剗就解決了這個難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一剗”與迅速而狠猛的動作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猛砍刀下的場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除了“一剗”成語外,還有一些類似的成語,如“一砍兩斷”、“一剪而就”等,都可以用來形容行動迅速而果斷。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小明一剗將蘋果切成了兩半。
2. 初中生:他一剗將對方的球拍砍斷了。
3. 高中生:老師一剗就解決了這個復雜的數學題。
4. 大學生:公司領導一剗將那個無能的員工開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