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枉
成語(Idiom):理枉
發音(Pronunciation):lǐ wǎ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正確地對待曲解和偏見,不偏不倚地理解事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理枉意為正確地對待曲解和偏見,不偏不倚地理解事物。這個成語強調了對待問題、事物或人的客觀公正態度,不以個人的主觀偏見來對待。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理枉可以用于形容對待爭議性問題時的態度,也可以用于勸誡他人不要以偏概全,要有公正的判斷力。此外,理枉還可以用于表達對待事物時應該保持客觀公正的態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中記載了一位叫虞卿的人。他在平原君的宴會上見到了一位被人誣陷的婦人,虞卿對她的誣陷進行了調查,最終還原了事實真相。平原君對他的公正正義深感敬佩,稱贊他是“理枉之士”。從此,“理枉”成為了一個詞語,用來形容對待事物和人的公正態度。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理枉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理”是動詞,意為正確地理解;“枉”是形容詞,意為偏曲、曲解。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總是能夠理枉曲直,對待問題非常公正。
2. 在面對爭議時,我們應該保持理枉的態度,不要被偏見左右。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理枉”聯想為一個人在處理問題時,一手拿著尺子(理),一手拿著彎曲的木棍(枉),表示他能夠正確地對待曲解和偏見,不偏不倚地理解事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公正、公平相關的成語,如“公正無私”、“公平合理”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告訴我們要理枉曲直,不要隨意評價別人。
2. 初中生:我覺得做裁判需要有理枉的能力,不能被表面上的偏見影響判斷。
3. 高中生:在歷史課上,老師教我們要用理枉的態度去看待歷史事件,不能以現在的觀念去評判過去的事情。
4. 大學生:作為一名學生,我們應該有理枉的思維,不要被個人偏見左右,要保持客觀公正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