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猱
基本解釋
善于攀援騰躍的猿。 三國 魏 曹植 《白馬篇》:“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唐 李白 《梁甫吟》:“手接飛猱搏彫虎,側足焦原未言苦。” 宋 周密 《齊東野語·野婆》:“上下山谷如飛猱。”
成語(Idiom):飛猱(fēi léi)
發音(Pronunciation):fēi lé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行動迅速,如飛一般。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飛猱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由“飛”和“猱”組成。飛猱形容一個人行動迅速,動作敏捷,如同猱獅一般迅猛。這個成語主要用來形容人的動作迅速,速度快。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行動迅速,特別是在競賽、戰斗或緊急情況下。可用于日常對話、文章、演講等場合。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飛猱一詞最早出現在《晉書·王敦傳》中,原意是形容王敦行動迅速。王敦是東晉末年的一位權臣,其行動迅猛如猱獅,故被稱為飛猱。后來,飛猱逐漸演變成了一個常用的成語,用來形容人的行動迅速。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飛猱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飛”是形容詞,表示快速移動;“猱”是名詞,表示一種猛獸。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反應像飛猱一樣迅速,立刻就躲開了球。
2. 在比賽中,他的速度飛猱般的快,輕松贏得了比賽。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成語“飛猱”的方法可以是聯想法。可以想象一只猱獅在空中飛翔,速度快且靈活。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記住“飛猱”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感興趣,可以學習更多與速度和行動相關的成語,如“飛黃騰達”、“如風如電”等。這些成語都可以幫助你更準確地描述人的行動和速度。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跑得像飛猱一樣快。
2. 初中生:他的反應速度飛猱般的快,很難跟上他。
3. 高中生:他的思維敏捷,像飛猱一樣迅速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