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所
基本解釋
◎ 失所 shīsuǒ
(1) [homeless]∶失去安身之處
流離失所
(2) [improperly]∶失當
詳細解釋
(1).謂不得其應處之所。《左傳·哀公十六年》:“失志為昏,失所為愆。” 唐 韓愈 《與華州李尚書書》:“ 華州 雖實百郡之首,重於藩維,然閤下居之,則為失所。” 明 田藝蘅 《留青日札·王烈女》:“ 王氏 者, 山東 人,家貧,八歲貨與 淮安 倡家,及長即知處身失所。”
(2).謂無存身之地。《后漢書·光武帝紀下》:“彊弱相陵,元元失所。”《三國志·魏志·何夔傳》:“自喪亂以來,民人失所。”
(3).失宜;失當。 晉 袁宏 《后漢紀·靈帝紀下》:“己未詔曰:‘頃選舉失所,多非其人。’”《舊唐書·李元紘傳》:“戶部侍郎 楊瑒 、 白知慎 坐支度失所,皆出為刺史。”
成語(Idiom):失所
發音(Pronunciation):shī suǒ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失去了原本所屬的位置或所在的環境。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失所是一個由動詞“失去”和名詞“所”組成的成語。失去指失去、喪失,所指的是指代特定的地方、環境或地位。失所表示失去了原本所屬的位置或所在的環境,意味著人或事物失去了歸屬感或安全感。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失所通常用來形容人或事物因為某種原因而失去了原本的位置或環境,感到無家可歸、不安或困惑。它可以用來描述人們失去家園、失去工作、失去親人、失去社會地位等各種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失所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一篇中。莊子是中國古代哲學家,他的作品以寓言和故事的形式闡述思想。在《莊子·外物》中,莊子講述了一個故事,講述了一個人失去了家園后的心情和體驗,從而引申出了“失所”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因為失去工作而感到失所。
2. 這位流浪者已經失所多年,一直沒有找到自己的家。
3. 在新的城市里,她感到非常失所,不知道如何適應。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失所”與“失去了所在位置或環境”聯系起來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迷路了,不知道回家的路,感到失去了歸屬感和安全感。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失所相關的成語,如“失魂落魄”、“失意”等,以擴大對失所概念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在游樂園里迷路了,感到非常失所。
2. 初中生(13-15歲):父母離婚后,我感到失所,不知道應該跟誰生活。
3. 高中生(16-18歲):考試失敗后,他感到失所,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方向。
4. 大學生(19-22歲):離開家鄉上大學后,我感到失所,需要時間適應新的環境。
5. 成年人(23歲以上):失去工作后,他感到失所,不知道該如何重新開始。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