迂才
成語(Idiom):迂才
發音(Pronunciation):yū cá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思維或行為迂腐、拘泥,缺乏靈活性和創新性。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迂才是由“迂”和“才”兩個字組成的成語。“迂”指思維或行為呆板、迂腐,不合時宜;“才”指才能、智慧。迂才形容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或行為方式迂腐、拘泥,缺乏靈活性和創新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迂才常用于形容某人在思維或行為上過于拘泥、僵化,缺乏靈活性和創新性的情況。可以用來批評那些思維狹隘、不愿接受新觀念或新方法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迂才這個成語最早見于《后漢書·楊震傳》。故事中,楊震是東漢末年的一位官員,他在處理政務時非常拘泥于傳統的行政規定,缺乏靈活性。因此,人們就用“迂才”來形容他的思維和行為方式。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雖然有一些才華,但是迂才使得他無法在工作中取得突破。
2. 這個領導過于迂才,對新觀念和新方法總是持懷疑態度。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迂才”這個詞語的發音來記憶。將“迂”聯想為“魚”,將“才”聯想為“菜”,然后想象一個人在烹飪時總是只會燒魚菜,不懂其他菜品的做法,這個人就是迂才。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拘泥成規”、“墨守成規”等,來豐富對思維和行為方式的描述。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的想法太迂才了,不愿意嘗試新的游戲。
2. 初中生(13-15歲):老師總是迂才地教我們背誦古詩。
3. 高中生(16-18歲):他的設計思路太迂才了,缺乏創新性。
4. 大學生(19-22歲):我們需要擺脫迂才的思維,勇于嘗試新的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