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yī qiè zhòng shēng ㄧ ㄑㄧㄝ ˋ ㄓㄨㄙˋ ㄕㄥ一切眾生(一切衆生)
佛教謂人類和一切有情識的生物。《大智度論》卷二七:“如佛所説,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等,一切眾生中佛最第一。”《法華經·譬喻品》:“ 如來 亦復如是,為一切眾生之父。” 元 無名氏 《碧桃花》第三折:“誓欲剿除天下妖邪鬼怪,救度一切眾生。”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一切眾生
成語(Idiom):一切眾生
發音(Pronunciation):yī qiè zhòng shē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所有的生命、所有的人或者眾多的生命。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一切眾生是佛教術語,意思是指所有的生命,包括人類和其他動植物。它強調了眾生平等、眾生共命運的觀念,提醒人們要尊重一切生命,不論大小、形態或者種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一切眾生常用于佛教教義、哲學討論、人際關系等方面的語境中。它也可以用來強調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相關懷,以及保護環境和動植物的重要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一切眾生這個成語起源于佛教經典,佛陀在教導弟子時常提到“一切眾生”,強調眾生平等、眾生共命運的觀念。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一切”、“眾生”兩個詞組成,其中“一切”表示全部、所有,而“眾生”表示眾多的生命。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我們應該尊重一切眾生,不論是人還是動植物。
2. 佛教教義強調了對一切眾生的慈悲和關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一切眾生”與佛教教義、眾生平等的觀念聯系起來,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佛教教義、哲學思想,了解眾生平等的概念及其在社會中的重要性。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愛護一切眾生,不捉小動物。
2. 初中生:我們應該關注環保,保護一切眾生的生存環境。
3. 高中生:一切眾生都應該享有平等的權利和機會。
4. 大學生:佛教教義中的一切眾生觀念對于我們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有重要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