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洫
基本解釋
石砌的水渠。《后漢書·鮑昱傳》:“郡多陂池,歲歲決壞,年費常三千餘萬。 昱 乃上作方梁石洫,水常饒足,溉田倍多,人以殷富。” 李賢 注:“洫,渠也,以石為之。”
成語(Idiom):石洫(shí xù)
發音(Pronunciation):shí x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貧瘠的土地。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石洫意為土地貧瘠、不肥沃。石頭代表貧瘠的土地,洫指水流不暢,無法滋潤土地。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土地貧瘠、不適合農作物生長的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于形容土地貧瘠、不適合農業生產的情況。也可以用來比喻事物發展緩慢、不富有活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莊子·外物》中有記載:“石洫之地,人之所棄也。”這句話指的是貧瘠的土地是人們所不愿意居住的地方。后來,這句話演變成了成語“石洫”,用來形容土地貧瘠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名詞+形容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片土地石洫,不適合種植農作物。
2. 這個地區的經濟一直很石洫,發展緩慢。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石頭和水流不暢的形象與貧瘠的土地聯系起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石破天驚”、“石破驚天”等,進一步豐富詞匯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這塊土地太石洫了,連小草都長不出來。
2. 初中生:我們學校周圍的土地都很石洫,所以農作物種得不多。
3. 高中生:這個地區的經濟一直很石洫,需要通過發展產業來改變現狀。
4. 大學生:這個行業的發展一直很石洫,需要創新和改革才能有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