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處
基本解釋
(1).不停留。《孫子·軍爭》:“卷甲而趨,日夜不處。”《漢書·敘傳上》:“渾元運物,流不處兮。” 顏師古 注:“處,止也。”
(2).不據有;不居。《論語·里仁》:“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五》:“功成不處,褰裳去之。”
(3).不能安居。《漢書·文帝紀》:“夫四荒之外不安其生,封圻之內勤勞不處,二者之咎,皆自於朕之德薄而不能達遠也。” 顏師古 注:“不處者,不獲安居。”
成語(Idiom):不處
發音(Pronunciation):bù ch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合適;不得體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處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表示某種行為或狀態不合適、不得體。它強調了不適合的行為或狀態與特定情境之間的不協調。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處常用于描述個人或事物的行為、舉止、言談等不符合社會規范或不得體的情況。例如,在正式場合不應該說粗話,這種行為就可以用不處來形容。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處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左傳》。在《左傳》中,有一則關于齊國大夫管仲的故事。管仲是齊國的著名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的言行舉止一直備受贊譽。一次,管仲在齊國宴會上,因為飲酒過量而失態,他的朋友們都感到非常驚訝和尷尬。從那時起,人們開始用“不處”來形容那些行為不得體、失態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不處是一個由“不”和“處”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不”表示否定,而“處”表示適合、相處。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是非常不處的行為。
2. 她的穿著和舉止一直很得體,從不會有不處的舉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你可以想象一個人在一個正式的場合中做出了不得體的行為,例如穿著不合適或說話不得體。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你記住不處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感興趣,可以學習更多與不處相關的成語,例如不守婦道、不知深淺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在課堂上大聲喧嘩,這樣的行為是不處的。
2. 初中生:在考試中作弊是非常不處的行為,會受到嚴厲的處罰。
3. 高中生:在面試時,回答問題時要注意言辭得體,避免出現不處的情況。
4. 大學生:在社交場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要做出不得體的行為,這樣才能給人留下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