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獻
基本解釋
逢節日向帝王敬獻貢物。 唐 劉禹錫 《賀赦表》:“停藩方節獻之禮,以惠疲人;回榷管餘羨之財,以資京邑。”
成語(Idiom):節獻(jié xiàn)
發音(Pronunciation):jié xi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能節制自己的欲望,將自己的財物或者其他東西奉獻出來,為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福祉做出貢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節獻是由“節”和“獻”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節”表示節制、克制的意思,“獻”表示奉獻、貢獻的意思。節獻的基本含義是指能夠自我節制,將自己的財物、時間、精力等有價值的東西奉獻出來,為公共利益或他人福祉做出貢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節獻一詞常用于形容一個人能夠克制自己的欲望,不為個人私利而奉獻自己的時間、精力、財物等,為社會、國家或他人做出有益的貢獻。可以用來表達對有高尚品德的人的贊揚,也可以用來鼓勵他人奉獻自己的力量,為社會做出貢獻。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中記載了一個關于節獻的故事。昭公是春秋時期魯國的一位君主,他因為國家貧困,百姓生活困苦,決定奉獻自己的財物給百姓。他將自己的房子、車馬、珍寶等奉獻出來,幫助百姓渡過難關。這個故事成為了節獻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節獻是一個動賓短語,由動詞“節”和動詞“獻”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節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為社區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2. 她將自己的積蓄節獻給了慈善機構,幫助了很多需要幫助的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記住節獻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手持一把鋸子,要在一個大樹上節掉一段,然后將這段樹木獻給別人,表示他的節制和奉獻精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奉獻、貢獻相關的成語,如“奉獻”、“貢獻”、“救死扶傷”等。也可以學習相關的故事和文化背景,了解不同國家和文化對于奉獻精神的重視。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學習昭公奉獻的精神,努力用自己的力量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2. 初中生:我希望將來能夠成為一個有節獻精神的人,為社會做出貢獻。
3. 高中生:只有具備節獻精神,才能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4. 大學生:大學生應該具備奉獻精神,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為社會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